摄于家乡,2010.3
灵魂神话
文/尘郭
纯本质领域永远地建立于“世界生命”也就是灵魂的基础之上;不管一切科学推理是什么样的,大地——赫斯提亚——总是静止不动。
——[法]Jean-Fran?ois Mattéi,《柏拉图与神话之境:从黄金时代到大西岛》
在死亡的帷幕面前,努力通过赫尔墨斯的最后审判,挣扎着通过哈德斯的重重洞穴,最终重见光明。这是柏拉图演绎的一个灵魂救赎神话,由Mattéi的再阐释,演变成我们当今文化滥觞后的一场和风,拂去被罩着的重重迷雾。
“'认知之境',一个天外的处所,亦称为‘真理的平原’,其中有一个‘牧场’”,“在这样的处所,我们面对的不再是赫斯提亚的形象,而是ousia[真实东西的本质],那'确确实实的东西'。这真实东西的本质无色、无形,也摸不着,唯有灵魂才能一对一地看见它”,而真实却是与灵魂相容的,而灵魂又何曾成为一种知识或我们所希望的文化?
认知的那面镜子,折射出你我对世界chaos(混沌)的胆却,因此我们拼命地建构文化,以求生活意义。最终却发现,我们把灵魂都一并打包到文化魔盒中,在市场上出售。蒙羞的我们,终失却了讲神话的能力,我们都哑口无言,却言论灼灼。
后记
我想象现在世界的歇斯底里,想着想着,思路就转走了。也许,这是一个让人留恋的话语空间的社会,由现代语汇组成的颇让人兴奋的社群。一小撮人的烦恼,和一个总体的方针政策的实施之间的诡秘联系,是言论空间得以建构的城市特色文化。
城市侥幸成了矫情文化的代码,铸就了言论的空间,川流不息。运动,言论,确乎是没完没了的,也略显做作。行动的暴力,令心跳加速。兴奋。病态。无意义。虚伪。……
我们需要,需要一种东西来解说这个莫名的环境。以文化的名义话文化,这是一种意识形态欺骗,无辜百姓的落寞,是这种欺骗的后果。能够积聚和冲淡的东西,可能是关乎人之气的东西,这是自然流露的传统在招魂。
言论上的唯心,说是不靠谱,却给人营造一种可以放松又入迷的气氛。而靠得住的话,确乎是要绝强的信仰的。生活,作为一种由态度限制的存在,彻底打败了自由的神话。借助于唯心论,可能导致颓圮;信仰于唯物论,也许就成了一架生活机器。人生活在两个极端,这是真实,生活轮番放演的伦理剧。生活的正剧,这是莎翁的遗产;宣告人命运的圣经,世界格局借此而布阵。
个人的小小世界被联系起来,却孤寂难耐。言论厌烦的无休止,在消解意义。
评论